注册 登录 English Version 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虚拟专辑> 专刊: 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
  • 论文汇编
  • 张新红,杨海勤,李红军

    2023, 53(3): 401-412. DOI: 10.16152/j.cnki.xdxbzr.2023-03-009
    摘要: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是历史文化遗产空间整合保护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依据。以甘肃省166处石窟为例,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析。研究发现:①石窟的开龛造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演变趋势,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时期是开龛造像的高峰期;②甘肃东部形成了以天水和平凉为核心的带状高密度区,自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新开凿窟龛的高密度区依次为天水、酒泉和张掖;③石窟空间分布在不同时期发生了明显移动,分布重心表现出由东南移至西北、再持续向东南转移的特征;④石窟的时空分布主要受到地形、河流水系、地层岩性以及政治经济、佛教发展和道路交通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论对于甘肃石窟的整合保护、价值传承和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石窟;时空分布;影响因素;空间分析;甘肃省   
    80
    |
    25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4941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 余熠,徐卫民

    2023, 53(3): 413-422. DOI: 10.16152/j.cnki.xdxbzr.2023-03-010
    摘要:以甘肃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借助GIS等工具,对甘肃省国保单位的时间演变与空间布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甘肃国保单位的分布整体呈集聚分布类型,密集区主要分布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在时间上则主要集中于魏晋南北朝与明清时期;就时空演变而言,分布重心显现出东南—西北—东南迂回移动的趋势。分析其布局成因,发现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交互对国保单位时空类型格局的形成具有协同驱动的作用。据此对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IS;时空分布;形成因素;甘肃省   
    88
    |
    38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4946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 刘宗昌,武发思,孙淑梅,贺东鹏,陈章,李隆

    2023, 53(3): 423-432. DOI: 10.16152/j.cnki.xdxbzr.2023-03-011
    摘要:为探究炳灵寺石窟第147窟风化病害与气象环境特征相关性,对比分析洞窟不同空间位置风化产物重量及温湿度特征。结果显示,5—11月是风化主要时间段,风化产物占总量的98.7%,7—8月最严重,占总量的73.4%,洞窟后部是主要风化区域,风化产物占总量的92.3%。窟内相对湿度主要受窟外降雨影响,5—10月雨季相对湿度较高,且波动较大,大于60%天数为178天。窟内不同区域相对湿度与温度呈负相关,洞窟后部空间相对湿度高于前部,上部空间低于中下部,而越靠近洞窟后部、上部,相对湿度波动越大。研究表明,第147窟风化病害程度与气象环境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对应关系,结合可溶盐分析结果,可初步推定高湿环境是第147窟风化破坏的重要环境因素。  
    关键词:石窟寺;风化;气象环境;温度;相对湿度   
    63
    |
    2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4947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 邱立萍,张晓凤

    2023, 53(1): 87-95. DOI: 10.16152/j.cnki.xdxbzr.2023-01-010
    摘要:对墓葬壁画地仗层的吸-放湿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设计吸-放湿实验,模拟地仗试块的吸-放湿过程,并绘制相应的吸-放湿动力学曲线,使用模型对试块的吸-放湿动力学曲线进行拟合。研究结果表明,墓葬壁画地仗层的吸、放湿过程均呈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吸湿期”时间明显比“饱和期”时间更短,但吸湿量却达到了吸湿平衡时吸湿量的80%左右,放湿过程展现出同样的规律。在吸-放湿过程后试块的含湿率相较于试块初始含湿率更高,即有部分水分残留在壁画地仗层中。模拟地仗试块的吸湿动力学曲线和放湿动力学曲线分别符合双指数模型和一阶指数模型,R2>0.988,拟合效果较好。  
    关键词:墓葬壁画;地仗层;吸-放湿动力学;壁画病害   
    59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10431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洪丽,张正模,郭青林,李雪婷,易泉,水碧纹

    2023, 53(1): 96-104. DOI: 10.16152/j.cnki.xdxbzr.2023-01-011
    摘要: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的土遗址在降雨、风沙和温度变化的长期影响下,材料功能不断退化。以锁阳城遗址土为研究对象,测试遗址土物理、化学、热学和力学特性,为开展土遗址建筑材料老化机理研究提供基本参数。结果表明,不同方位城墙遗址土均为低液限黏土,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绿泥石、方解石和白云石,易溶盐主要为NaCl和CaSO4。不同方位城墙土体颗粒及矿物组成造成物理力学性质差异。东城墙的可溶盐总量较大,矿物风化程度最大。西城墙土体的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最小,热劣化损伤程度最小。原生夯土比重塑试样的结构性更好,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在土遗址夯筑砌补加固施工过程中,分层夯筑有利于提高结构稳定性。  
    关键词:锁阳城遗址;物理性质;矿物成分;热学参数;力学性质   
    214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10424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宋阿倩,钱耀鹏,张华,杨博

    2023, 53(1): 105-115. DOI: 10.16152/j.cnki.xdxbzr.2023-01-012
    摘要:尖底瓶作为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其小口、尖底的结构特征,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有关其功用的认识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鉴于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淀粉粒和植硅体的分析方法,对李拐沟遗址出土的6件尖底瓶的残留物进行分析,发现有来自粟类植物、小麦族、食用豆类和块根块茎类植物淀粉粒,结合与发酵相关损伤淀粉粒和部分疑似霉菌与酵母细胞的发现,初步推断李拐沟遗址出土尖底瓶应属酒器一类。实验结果对发酵工艺的研判还需更多数据的支撑。总之,实验结果为尖底瓶的功用分析提供了新的数据,证实了陕北地区以李拐沟遗址为代表的小型聚落中酿酒活动应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推进了我国古酒起源研究进程。  
    关键词:李拐沟遗址;尖底瓶功能;淀粉粒;植硅体;霉菌;酵母细胞   
    61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10429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武发思,杜维波,杨小菊,郭青林,贺东鹏,詹鸿涛,邱飞,张国彬

    2022, 52(4): 667-677. DOI: 10.16152/j.cnki.xdxbzr.2022-04-014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瓜州锁阳城遗址的保存受到风沙和降水侵蚀、植物损害等多种因素的威胁。该研究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相结合,对遗址区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共调查样方22个,划分为2个植被型组、2个植被型、2个植被亚型和4个群系,其中温带荒漠植被型样方16个,温带灌丛植被型样方6个,同时对植物与土遗址保护间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锁阳城植物物种单一,多样性低,优势种主导了植物群落,样方内平均物种数为2.7种,平均香农威纳指数为0.52,平均物种均匀度指数为0.51;遗址区共有种子植物16科35属40种,中国特有物种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木本植物16种,草本植物24种,苋科(Amaranthaceae)物种最多,有10属12种;植物区系以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为代表的温带成分为主;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群系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群系为常见群落,骆驼刺大量分布在遗址本体上,引发了裂隙、划伤及根系周边盐碱化等病害,白刺主要分布在遗址周边,可防风固沙,对遗址有保护作用。通过综合量化评估植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判断植物与土遗址保护间关系,制定科学的植被管理和遗址保护对策。  
    关键词:土遗址;丝绸之路;多样性;植物区系;文物保护   
    98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53351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20
  • 贺东鹏,武发思,胡军舰,岳永强,马千,汪万福,李师翁

    2022, 52(4): 678-690. DOI: 10.16152/j.cnki.xdxbzr.2022-04-015
    摘要:麦积山石窟第127窟窟壁和壁画表面发生了严重的非生物和微生物病害,主室四壁地仗脱落面积达51.24%,且由南向北逐渐递增,微生物病害集中分布于偏北侧窟壁和壁画表面。为了揭示石窟内外环境变化对文物的影响及与病害发生的关系,于2019年用HOBOU23-001型和iButton DS1923微型嵌入式温湿度监测仪对第127窟内外环境和窟壁本体微环境进行同步实时监测。结果表明,受森林性气候的影响,麦积山石窟外环境空气相对湿度(RH)季节性变化较小,窟内空气RH长期大于70%;全年北壁空气RH大于90%的天数达112 d,而南壁仅为3 d;4—10月间,北壁空气RH月极大值均高于南壁;北壁地仗层RH高于90%的天数达127 d,而南壁地仗层RH均低于90%,且北壁地仗层RH月极大值均高于南壁。这些结果说明,第127窟北壁附近空气及地仗层内长期高RH与窟壁和壁画病害具有相关性,是导致病害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该结果为麦积山石窟文物预防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壁画病害;文物保护   
    126
    |
    15
    |
    3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53357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20
  • 黄建华,杨璐,申茂盛,王丽琴,夏寅,惠娜

    2022, 52(4): 691-699. DOI: 10.16152/j.cnki.xdxbzr.2022-04-016
    摘要:为科学分析秦俑一号坑第3次发掘出土彩绘颜料的种类,使用粉末偏光显微法、拉曼光谱法以及X荧光光谱法(XRF)结合X射线衍射法(XRD),对15件秦俑彩绘样品进行分析,发现秦俑表面广泛使用石绿、石青、朱砂等单一颜料,同时还存在铅丹、朱砂、中国紫混合,铅丹、骨白混合,朱砂、铅白混合,铅白、骨白、朱砂混合等混合颜料使用现象。可以看出,秦俑彩绘以使用单色颜料为主,部分使用混合颜料以达到配色效果。  
    关键词:秦始皇兵马俑;彩绘;颜料分析   
    168
    |
    9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53359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20
  • 费智涛,郭小东,王志涛

    2022, 52(4): 700-709. DOI: 10.16152/j.cnki.xdxbzr.2022-04-017
    摘要:为在多尺度、多层级展示不可移动文物灾害风险评估结果,提供一种多源异构数据环境下不可移动文物风险管理的工具,采用概念推演、实证研究方法,基于灾害风险表达和“数据-服务-应用”的多层次框架,提出包含多维度模型、要素转换模式和数据集成量化规则的不可移动文物灾害风险图构建方法。其中,多维度模型关联了尺度、粒度和风险要素(致灾因子、承灾体、孕灾环境)3个维度,要素转换模式给出了空间尺度变换、粒度缩放的方法,数据集成量化规则包括直接量化、组合量化及空间映射3种风险指标量化方式。以山西省、孝义市2个不同空间尺度为例,构建了古建筑-地震灾害风险图,可以直观展示风险程度与空间分布及其专题评估结果,为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不可移动文物;灾害风险图;风险图构建方法;多源异构数据集成   
    34
    |
    4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53364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20
共 44 条
  • 1
  • 2
  • 3
  • 4
  • 5
前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