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微信公众号

 

编委会主任:张国伟

执行主编:亢小玉

CN:61-1072/N

ISSN:1000-274X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西北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电话:029-88302822

邮箱:xdxbzr@nwu.edu.cn

官网:xdxbzk.nwu.edu.cn

 

更多
  • 当期文章
  • 过刊浏览
  • 虚拟专辑
更多
Vol. 54 期 6,2024 2024年54卷第6期
  • 鄂尔多斯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沉积演化

    李文厚, 张倩, 李兆雨, 李克永, 郭艳琴, 冯娟萍, 陈强, 袁珍, 马瑶

    DOI:10.16152/j.cnki.xdxbzr.2024-06-001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起始于中元古代,发育陆缘裂谷和陆内拗拉槽,沉积滨海相碎屑岩和潮坪相碳酸盐岩,新元古代盆地性质为大陆边缘地堑型坳陷,沉积滞留海盆碎屑岩、冰水沉积物组合及陆棚碎屑岩;早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克拉通盆地主要沉积浅海碳酸盐岩,在西南缘发育沟-弧-盆体系;经过加里东运动抬升剥蚀后,开始了华北克拉通坳陷盆地的沉积演化过程,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发育了陆表海沉积,早二叠世晚期—中三叠世形成了近岸碎屑湖盆沉积;中晚三叠世延长期至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最终形成,进入大型内陆差异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上三叠统、侏罗系和下白垩统是在鄂尔多斯盆地缓慢沉降过程中堆积的以河流-三角洲-湖泊相为特征的陆源碎屑岩系;新生代进入周边断陷发育阶段,先后发育河流-湖泊及风成沉积。这一系列沉积演化过程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复杂的地质历史和多样的沉积环境。  
    关键词:克拉通边缘叠合盆地;碎屑湖盆;岩相古地理;沉积演化;鄂尔多斯盆地   
    431
    |
    4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8650659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16
  • 冯娟萍, 姚韦卓, 欧阳征健, 李文厚

    DOI:10.16152/j.cnki.xdxbzr.2024-06-002
    摘要:是否发育有效烃源岩是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成藏的关键。采用野外地质考察、显微薄片鉴定和地球化学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北缘书记沟中元古界长城系阿古鲁沟组烃源岩地质特征展开研究。研究表明,阿古鲁沟组烃源岩为黑色含粉砂质泥质碳质板岩及黑色含电气石云母碳质千枚岩,原岩为黑色含砂页岩。烃源岩有机碳含量高,为0.34%~9.56%,平均值为3.3%;有机质类型以I型和Ⅱ1型为主;Ro变化范围为3.57%~4.68%,平均值为4.09%;Tmax值为404~562 ℃,处于以生成干气为主的过成熟阶段。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微富集、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的略微右倾型;δCe值为0.74~0.92,表现出Ce负异常;δEu变化范围比较大,为0.95~4.83,指示阿古鲁沟组烃源岩当时沉积时处于还原-氧化过渡环境。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含量指示阿古鲁沟组烃源岩形成于滨浅海-台后盆地沉积环境。当时,气候温暖潮湿,间或出现短暂偏干热气候变化,水体具有一定深度,能量较小,为与北侧广海沟通有限的较闭塞贫氧-厌氧、咸水-微咸水还原环境,这种条件非常有利于烃源岩的形成。  
    关键词:书记沟;中元古界;烃源岩;地质特征;地球化学   
    84
    |
    2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8650662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16
  • 陈强, 李文厚, 李智超, 张倩

    DOI:10.16152/j.cnki.xdxbzr.2024-06-003
    摘要:基于多年来对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的研究成果,在大量野外剖面观察、钻井及岩心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寒武纪地层划分、沉积体系类型、沉积演化特征及成藏条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寒武系发育滨岸潮坪、碳酸盐台地、台地边缘3类沉积体系,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为稳定大陆边缘陆表海沉积,由内向外表现为台内局限潮坪—台外开阔台地—台缘鲕粒滩—台前斜坡的构造古地理格局,沉积演化经历了早寒武世滨岸潮坪、中寒武世局限-开阔台地、晚寒武世局限-蒸发台地3个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演化旋回。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不发育深水沉积,烃源岩整体发育较差。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的怀远运动造成中央古隆起的形成,影响了晚寒武世的沉积格局,并且控制了中上寒武统的白云岩化作用及岩溶储层的发育。  
    关键词:沉积体系;沉积演化;成藏条件;寒武纪;鄂尔多斯盆地   
    78
    |
    2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8650661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16
  • 包洪平, 魏柳斌, 张立军, 师平平, 王前平, 武春英

    DOI:10.16152/j.cnki.xdxbzr.2024-06-004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马四段形成于最大海侵(海泛)沉积期,属于正常海相沉积环境,海洋生物极其繁盛,在碳酸盐沉积物(尤其是灰泥沉积物)中形成了较为强烈的生物扰动构造。依据近年来盆地内部大量的探井取芯和盆地东缘野外露头地质剖面的综合研究,系统分析了盆地东部马四段的生物扰动构造(遗迹化石)及可能的群落古生态特征,并探讨了生物扰动对于岩石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形成以下主要认识。①马四段生物扰动构造具有普遍性发育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大部分层段纵向上连续地发育生物扰动和在横向上广泛分布,表明在其沉积发育的整个过程中底栖生物群落异常活跃,呈现为在较长的地史时期内“生生不息”、不间断地延续着的一种基本相似的生活、生命及生态场景。②本区马四段生物扰动构造类型多样,结合生物扰动构造(遗迹化石)的化石碎片门类鉴定与埋藏学分析认为本区马四段强烈的生物扰动构造主要是由蠕型动物、腹足类、三叶虫及介形类等所为;再结合岩石微相的研究,可将本区马四段划分为5个典型的古生物群落(群落古生态)类型,其演进次序也依次代表了海平面变浅旋回中的古生态环境(沉积环境)演化从早期开阔广海到末期潮上云坪藻席的主要阶段。③本区马四段广泛发育的生物扰动为选择性白云石(岩)化提供了基础条件,也为储层孔隙的形成和有效保持提供了基本保障,进而间接地控制了有效储层的发育。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生物扰动;群落古生态;豹皮灰岩   
    68
    |
    2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8650664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16
查看更多
更多
0